五、重点工程
(一)工业互联网支撑工程
促进工业领域的端到端集成、纵向集成和横向集成等多维度集成应用,打通产品研发、生产制造、经营销售、用户消费的信息流通渠道。促进工业制造模式创新,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按需制造、柔性制造、网络制造、绿色制造等新型生产制造模式。推动工业研发模式创新,发展面向工业领域的网络众包众筹和众创空间。推动工业营销模式创新,发展精准营销、个性化营销等新型网络营销模式。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转型,构建基于互联网的在线监测和远程服务维护体系。建成一批国内领先的标杆项目,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工业互联网解决方案提供商,基本完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协同化的工业互联网产业生态体系。
(二)软件产业创新工程
加快推动基础软件、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信息安全软件的自主创新,做好软件基础技术、通用技术、非对称技术、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研究,进一步夯实软件核心技术水平,积极推动软件核心技术成果转化。实施首版次软件产品专项支持办法,先行在工业软件领域试点,鼓励软件企业和各行业深度融合,引导软件企业和用户合作开展自主创新、安全可控软件产品的研发和应用,以示范应用带动核心技术突破,提高软件产品高端化、自主化和安全性水平。
(三)“互联网+”产业培育工程
全面推进《上海市推进“互联网+”行动实施意见》,加强“互联网+”基础支撑和资源建设,支持移动互联网关键技术的研发及产业化,发展基于共享模式的移动互联网平台。加快产业互动协作,构建互联网产业生态圈。推动各行业融合互联网思维,创新产品研发和制造、生产组织和服务方式,实现移动互联技术在各行业的广泛应用。培育树立一批“互联网+”领先企业、产品和服务品牌,搭建“互联网+”创新宣传推介平台。优化互联网市场化服务体系,加快创新基地园区建设,拓宽孵化渠道,优化投融资机制。
(四)“云海计划”升级工程
以建设国家云计算创新服务试点城市为契机,在“云海计划”前期基础上,突出本市产业特点和应用基础,培育骨干企业,形成完整产业链,在公有云、混合云、私有云市场占据领先地位。完善基础设施,建成满足云计算发展需求的宽带网络和IDC。深化行业应用,面向制造业、服务业和电子政务等领域,建设20个行业云计算工程中心。带动产业升级,全面支撑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快云端融合,带动信息产业规模年均增长10%;推动云端创新融合、“两化”深度融合,不断培育信息产业新业态。
(五)数据服务能力提升工程
推动数据整合、加工处理、管理和分析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的产业化。创新开发数据产品,推动数据交易共享,培育大数据服务企业。建设大数据产业基地,引导优势企业向产业基地集聚,形成产业链协同发展格局。加快数据采集、管理、共享、交易等的标准规范建设,开展数据内容、格式和访问方式等方面的研究。完善数据资源建设和共享机制,提升数据资源集聚和管理水平。汇集“政产学研用”各方资源,推进面向应用的大数据相关理论研究、技术研发、数据共享、应用推广。
(六)领军企业培育工程
实施重点产业方向领军企业培育计划,面向国家规划布局内重点软件企业、年度经营收入达到一定规模的企业以及近三年呈高增长性的企业,建立企业培育库。对于入库企业,除享受国家及本市相关税收优惠、核心团队奖励政策外,在项目扶持、人才引进等方面给予倾斜支持,推动企业做大规模、做强主业。建立领军企业定向联系制度,通过实地走访、座谈交流、专题协调等形式,全面了解企业发展近况和战略规划,协调解决制约发展的瓶颈问题,组织产业链上下游项目互动。
(七)软件贸易和服务外包促进工程
对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加强和长江经济带、长三角地区的协作,建设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一带一路”合作服务平台。支持本土企业开展跨国经营和资本运作,大力开拓海外市场,加快国际品牌建设,广泛发展国际用户。鼓励本土企业和国外领先企业合作对接,引入国外市场资源、智力资源和技术资源。运用市场机制集聚国际创新资源,吸引国外知名企业和研究机构在上海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
(八)信息安全保障工程
完善城市信息安全综合保障体系,落实风险评估、等级保护、安全审查等监管制度,强化对基础网络安全、重要网站和信息系统安全等的监管,研究制定适应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兴技术发展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加快大数据应用安全支撑平台、网络与信息安全应急基础平台、安全测评与认证服务平台、网络空间可信身份管理平台等信息安全基础设施的建设。加强网络空间综合治理,提高全社会网络安全技能和意识,营造安全可信的网络环境。
六、
保障措施
(一)提升市场培育服务水平
优化产业政策体系,制定促进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以及资金、创新、人才和产业化等方面的配套办法;探索建立新型政策扶持方式,放大现有税收和资金引导等政策优势。对接国家重大专项,争取国家各类资金支持,加大各类市级专项资金对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增强公共服务效能,完善上海市政府数据服务网,健全政府公共服务效果跟踪反馈评价机制;汇集发布政府公共服务和市场服务资源。提升行业组织服务水平,引导建立多种类、多载体新型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创业、财务、法律、知识产权以及海外投资等专业咨询服务。
(二)拓宽投融资渠道
发挥资本市场资源配置、直接融资作用,引导投资企业、金融机构、民间资本等各类社会资本共同投入软件和信息服务业领域,为企业提供多元化投融资服务。支持企业参与主板、中小板、创业板、新三板等资本市场。鼓励政府资金和社会资本共同参与,设立面向软件、云计算等领域的产业并购基金,助力创新创业和产业升级。
(三)优化产业布局能力
从搭建服务平台、集聚创新要素、构建创新网络、推动区域合作、引导差异发展等方面入手,改善产业布局环境。从提升规划定位、加强载体建设、推进重点项目、优化政策服务环境等方面出发,搭建面向产业集群、产业创新的公共服务平台。重点突破对产业基地在规划布局、开发主体和投融资支持等方面的瓶颈约束,优先支持示范基地、连锁品牌基地招商引资和整体规划,探索推进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业集群创新发展和产业基地互助合作机制。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优化人才队伍结构,推动人才培养国际合作和资质互认,引进培育一批具有行业引领效应的领军人才,吸引集聚符合产业发展需求的高端人才和复合型人才来沪就业创业。完善人才培养机制,支持各类院校、科研院所和有条件的企业合作建立人才培养和实训基地,鼓励采用“订单式”教育、“定制式”培养等方式,培育适应市场需求的实用型人才。优化人才引进、使用、培养、集聚等方面的政策措施,对紧缺、急需、具有特殊才能的人才给予倾斜支持。
(五)营造产业发展环境
建设和完善市场准入机制和行业标准规范,加强行业自律、监督和管理;在创新要素集中的领域进行标准和资质试点研究,探索行业监管新模式,形成有利于创新的宽松制度环境。深化宽带城市、无线城市、通信枢纽建设,推进4G网络覆盖和5G网络规模试验或试商用,推动绿色节能技术运用和已有IDC升级改造,加快以IPv6为代表的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和改造。
附表1
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十三五”期间预期性指标
分类 | 序号 | 指标 | 2020年预测值 |
产业规模 | 1 | 经营收入 | 超过10000亿元 |
2 | 年均增长 | 13%左右 | |
3 | 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 | 7.5%左右 | |
产业创新 | 1 | 软件著作权登记数量 | 约30000个 |
2 | 公共服务平台数量 | 20个 | |
企业发展 | 1 | 年经营收入超亿元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数量 | 超过700家 |
2 | 其中,超100亿元企业数量 | 10家 | |
3 | 50-100亿元企业数量 | 30家 | |
4 | 10-50亿元企业数量 | 50家 | |
5 | 从业人员超万人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数量 | 力争8家 | |
6 | 上市软件和信息服务企业数量 | 超过100家 | |
人才建设 | 1 |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数量 | 80万人以上 |
产业布局 | 1 | 市级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数量 | 50个 |
2 | 其中,示范基地数量 | 5个 | |
3 | 基地连锁品牌数量 | 2个 |
附表2
上海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十二五”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分类 | 序号 | 指标 | “十二五” 规划目标 | “十二五” 末完成情况 |
产业 规模 | 1 |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经营收入 | 6000亿元 | 6010.86亿元 |
其中,软件产业经营收入 | 3000亿元 | 3526.16亿元 | ||
2 | 收入占信息产业总规模比重 | 40%左右 | 近50% | |
3 | 增加值占第三产业比重 | 超过10% | 10.4% | |
4 | 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 | 7%左右 | 7.0% | |
产业 创新 | 1 | 软件著作权登记数量 | 12000个 | 19623个 |
2 | 公共服务平台数量 | 10个 | 12个 | |
企业 发展 |
1
| 年收入超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 企业数量 | 超过300家 | 494家 |
其中,超100亿元企业数量 | 3—5家 | 5家 | ||
50-100亿元企业数量 | 5—10家 | 9家 | ||
10-50亿元企业数量 | 20家 | 37家 | ||
2 | 人员超万人软件和信息服务 企业数量 | 5—10家 | 6家 | |
人才 建设 | 1 |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从业人员数量 | 60万人 | 62.1万人 |
产业 布局 | 1 | 信息服务产业基地数量 | 30个 | 36个 |